南大科技成果转化有多牛?央视《经济半小时》告诉你!
4月11日,中央电视台CCTV2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了专题节目《来自改革一线的报告:科技转化有多难?》,聚焦高??蒲谐晒?。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华子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祥祯、南京大学副校长潘毅就南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分别接受了央视专访。

2015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超过14万件,在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中高居第二位。但是这些发明专利从实验室转化到企业生产、直接变成产品或商品的比例却不到10%,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高达50%。如何让高校的研发成果有效地转化、怎样打开科研到市场这“最后一公里”的通道呢?南京大学有着其独特的探索和实践。
南京大学从2006年开始在江苏各地建设自己的产学研平台基地,很多实验室直接建在科技园区或者企业,这样一来给很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提供了机遇。南京大学的科研专家们攻坚克难,脚踏实地,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华子春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基地。华子春发现实验室的先进性与车间流水线型作业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他深入生产车间研究,又回到实验室里对工艺进行重新设计,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条件,最终实现了从技术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跨越。在寻找新药的产学研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华子春决定把成果转让费改为前期科研补偿费,并且把费用降到了最低。他想寻找的不是一个接盘买单的人,而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研究朝着生产实践、企业也对高??攀导ǖ?,最终消弭了其中的鸿沟,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80多岁高龄的孙祥祯教授用26年的时间把实验室科研带到产业化、最后登陆资本市场,最终担任上市公司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科技到产业的转化路上,孙老师带领的团队在国内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竞标中脱颖而出,克服了研究环境艰苦、研究过程高度危险等等困难,成功完成863计划项目,研制出金属有机化合物MO源,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随后,孙教授又在苏州工业园区将其研究成果投入生产。尽管曾遇到艰巨的挑战,孙教授在南京大学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的共同支持下度过了难关。随着2008年LED产业的兴起,国内对MO源技术的需求井喷式增长,孙教授的企业达到产值高峰,最终南大光电于2012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

南京大学副校长潘毅曾参与孙教授的团队一起研发MO源,他告诉记者,由于高??蒲谐晒哂泄凶什粜裕咝H狈ψ灾鞔χ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障碍。孙教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仅享有股权收益,没有真正的股权。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他表示,如果能够让科研人员拿到股权,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多参与企业管理,可能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内容来源:央视网(图片来源于网络)整理:曹林琳 责编:刘晓艺)